有壓力才有動力,牙科椅廠家企業需創新發展
日期:2020-09-21 關注:
在外界眼中,
牙科椅廠家行業正是發展時期,依舊是一個暴利行業。但是,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,處于市場中的廠商卻連連喊冤,表示隨著整體經濟形勢疲軟,牙科椅廠家行業利潤一直在走低。那么,行業的“暴利”究竟是去了哪里?
實際上,感情用事地指責賣場表面上沒錯,但并沒有道理。由于市場的畸形,以前很多賣場靠機遇、靠地租、靠資產升值確實坐著都在大把賺錢,根本不需要做多好的增值服務,確實變相地對等實業甚至對流通構成了很大壓力。但按理說,這是各行各業的普遍現象,為什么廠商的矛盾尤甚呢?
行業缺少“大牌”是主因
市場經濟很多時候是公平的,所謂廠大欺店,店大欺廠,市場主體之間的博弈,還是取決于實力。賣場或者說渠道品牌實力大,自然會把自己的一些規則強加于商家,這些規則可能會對商家有所損害,但只要合法,商家也無可奈何。誰叫品牌商的廠子太小了呢?誰叫經銷商不去找個好“爸爸”,不經營個好品牌呢?
品牌廠家小,賣場實力大,對消費者有哪些潛在不利之處呢?首先是行業集中度低,中小企業多,短期行為多,競爭規則容易紊亂,消費者經常無從選擇,利益得不到保障;二是低行業集中度也意味著低市場效率,企業很難通過壟斷賺到超額利潤,也很難通過規模經濟、范圍經濟去消化成本,同樣的,消費者往往可能要掏更多的錢去購買;是渠道商可能會趁機“越俎代庖”,不再安于流通的角色,甚至把自己打扮成品牌商,在產品的出廠價上,再狠狠地加一把價,讓消費者口袋里的錢更加不值錢。
經營管理效率低導致行業利潤流失
刨根究底,可以發現,還是被行業企業經營管理的低效率給吃了!而要提高行業效率、企業效率,根本還在于企業做大做強,提高市場集中度,進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:品牌要學著向規模經濟、范圍經濟或其它壟斷性創新要利潤;賣場與經銷商則要首先學會向流通和服務,進而向規模化、連鎖化、標準化要利潤。
至少理論方向是這樣的。但所謂知易行難,如何打破企業以往的路徑依賴,讓朝著這個方向的變革切實可行,則是一項更值得琢磨的課題。要使一件事物有進步,必定得依賴人們有一種強烈的欲望,充分地去謀利,才能成功,否則決難有所進展。換句話說,很多變革與進步都是逼出來的。
就目前行業來看,雖說很多邊緣企業都在叫苦,但一些主流企業似乎還是活得不錯,甚至一些還在悶聲發財。因此,靠后者來推動變革應該比較困難。這種情勢下,變革還得從邊緣企業以及少部分思想前衛開明企業的突破開始。
有壓力才有動力,面對外在環境壓力的日益增大,企業需積極對待,創新發展,改變傳統的經營管理模式,方能破解“利潤”被吃的窘境,贏得新未來。